人文社科學院積極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系列活動,組織青年學子走進社區街巷、深入鄉野田間、探訪文化場館與革命圣地,鼓勵學子們以實際行動投身基層服務、文化傳承、鄉村振興與紅色精神弘揚,踐行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與使命初心。
藝韻融入社區,文脈走進心間
6月25日,人文社科學院“文心尋脈”實踐團在鎮江市九華山莊社區開展“沉浸非遺魅力,親觸傳統藝術”活動。團隊攜手居民觀賞融合紅色基因與非遺技藝的群眾文藝演出,多元非遺節目以“傳統+時代”創新表達獲好評。學生與非遺藝術家交流創作心得,活動實現非遺傳承、實踐育人與社區文化建設的三重融合。7月4日,人文社科學院“大道行思”實踐團開展“踏尋千年文脈,激揚青春力量”實踐活動。師生走進鎮江方志館、歷史街巷、名人故居、漕運遺跡、博物館等,觸摸城市肌理。實踐團成員還返鄉探訪本地場館,探尋歷史交匯印記。活動以立體模式讓大家厚植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
青春躬耕鄉野,助力鄉村振興
7月20日至27日,人文社科學院“振興先鋒”實踐團在成員家鄉開展“躬耕鄉野?共筑振興”實踐活動。馬燦同學參與河南安陽內黃縣亳城鎮“凈美鄉村”環境整治,以勞動助力人居環境改善。聶羽洪同學走進特色文化村,參觀鄉村文化墻感受鄉土文化,堅定保護傳承地域特色的方向。于采靜同學化身助農直播志愿者,深入何首烏種植基地學習傳統技藝與藥用價值,通過直播傳播家鄉文化。實踐團以實際行動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活力,彰顯青年責任擔當。

實踐點亮青春,匠心溫暖家園
6月28日至7月29日,人文社科學院“盛夏微光”實踐團開展“青春聚力基層,微光點亮鄰里”實踐活動。張雨婕在江蘇徐州社區暑托班帶領孩子體驗非遺漆扇制作,讓傳統技藝浸潤童年;王欣欣在青海西寧社區參與“傳承文明家風”講座,結合“岳母刺字”等傳統智慧解讀家教條例,推動文明家風深入人心。8月1日至10日,“矩火微光”實踐團開展基層實踐。成員們整理項目資料,舉辦非遺作品展演與制作展覽,讓傳統工藝得以弘揚。學子們扎根基層,以多元實踐傳承文化,用服務溫暖鄰里。

淬煉融媒賦能,觸摸千年文脈
7月2日至28日,人文社科學院“媒力鎮行”實踐團在鎮江報業傳媒集團開展實踐。劉曉涵帶小記者走進醬油釀造工坊體驗古法工序,在中國印刷體驗館參與活字排版、雕版印刷,探秘漢字與印刷文化。向思宇赴多地拍攝大運河風貌,記錄基層“微心愿”;王婕用鏡頭講紅色故事與社區煙火。劉慧敏跟進弱勢群體心愿傳遞,付清嵐在讀者部掌握新聞采寫全流程。成員們在新聞采寫、視頻制作等崗位錘煉技能,以融媒實踐傳承文化、傳遞溫度,為講好鎮江故事注入青春動能。

踐行紅色精神,傳承愛國基因
7月26日至8月3日,人文社科學院“星火映井岡”實踐團赴井岡山開展“井岡情?中國夢”實踐活動。團隊通過“井岡山斗爭與精神”專題教育、紅歌傳唱、學編紅軍草鞋等課程厚植精神根基;重走革命路,在烈士陵園獻花宣誓,體驗急行軍,走進馬源村做“紅軍餐”,探訪八角樓、黃洋界等革命圣地。實踐中,團隊整合素材創作紅色劇本,召開素材梳理會、舉辦劇本試玩會,構建兼具歷史真實性與參與感的劇本框架。學子們以實踐踐行井岡山精神,為紅色文化傳承注入青春力量。
法治守護英烈,青春賡續榮光
8月16日,人文社科學院“薪火映照”實踐團走進成都市烈士紀念館,開展紅色主題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通過現場紅色宣講、烈士事跡分享等形式,生動講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同時結合實際對《烈士保護法》進行細致解讀與宣傳,讓參觀者在緬懷先烈的同時,深入了解烈士權益保護的法律知識。此次實踐活動不僅讓紅色精神在互動中傳遞,更增強了大家銘記歷史、尊崇先烈的法治意識與責任擔當。

此次暑期社會實踐,人文社科學院圍繞非遺傳承、鄉村振興、社區服務、融媒賦能、紅色教育及英烈保護法宣講等主題,開展了豐富多元的活動。系列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子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熱情,有效促進了其綜合能力的提升。學院將持續以實踐育人為重要抓手,鼓勵學生積極投身社會,用青春和才智為文化傳承與社會發展貢獻力量,讓青春在實踐中閃耀光芒。
(撰稿:井升平、徐嘉儀 初審:程鵬 二審:丁紅 編輯:程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