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綠繞四方,霞光秀映井岡山。為追溯信仰之源,解碼并傳承井岡山精神,7月26日至8月3日,江蘇科技大學“星火船承”實踐團聚焦紅色劇本創作課題,奔赴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開展“井岡情·中國夢”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項活動,探尋紅色文化傳承創新路徑,讓革命故事與精神借劇本載體“活”在當下。

學思鑄魂:在歷史學習與思考中厚植精神根基
“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斗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井岡山精神是永不熄滅的火炬。開班儀式上,團隊成員們右手握在胸前,挺起的胸膛上團徽熠熠發光,在風采展示中堅毅實踐目標。實踐團以基地系統學習為起點,通過“井岡山斗爭與精神”專題教育、“三灣改編”情景教學、紅歌傳唱等系統課程,進一步構建起對井岡山革命歷史的立體認知。
巍巍井岡,見人事,見精神,更見初心。實踐團深度參與到特色體驗課程之中:學編紅軍草鞋時,在專業手藝人師傅“一繩一結系初心”的講解中,切身體會革命年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艱辛;在“革命后代話初心·講家風”專題訪談教學中,一張張老照片,一個個感人故事,讓“迎萬難,贏萬難”的革命強音在隊員們心中高昂。
踐悟尋蹤:用腳步丈量熱土,用心體悟歷史
走出課堂,實踐團以“重走革命路、觸摸活歷史”為方向開展調研。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實踐團成員懷著肅穆之心拾級而上。在烈士紀念碑前,團隊敬獻花圈,向長眠于此的革命先烈默哀致敬。實踐團隊還在北山之坡重溫了入團誓詞,錚錚誓言,蕩氣回腸。急行軍體驗中,團隊背負簡易行囊,沿著當年行軍路線翻山越嶺,汗水浸透衣衫時,更真切體會到“革命不是坦途”的深刻含義。走進“新舍連成片,香風逐道開”的馬源村,團隊在老鄉家中做起了“紅軍餐”,革命先烈袁文才外孫謝小民一家盛情招待了實踐團。廚房內炊煙裊裊,共享著“有鹽同咸”的幸福;廚房外情誼融融,一同回味著“無鹽同淡”的往昔崢嶸。實踐團隊還探訪了八角樓、黃洋界等革命圣地。黃洋界的壕塹上還激蕩著《西江月·井岡山》的豪言;大井毛澤東同志舊居,斑駁墻壁與簡陋書桌具象了“領袖與群眾同吃同住”的歷史場景;小井紅軍醫院的殘破病床生動注解著“信念”的內涵。
星火傳譯:青春躬身實踐,激揚時代新生命
調研中,實踐團同步啟動“素材轉化-創意落地-互動檢驗”創作流程,讓紅色故事走向“可體驗”劇本形態。團隊每晚召開素材梳理會,整合課程筆記、訪談錄音、實地照片,以朱德上井岡山為背景,多視角切入,從“歷史事件、人物群像、精神內核”出發搭建劇本框架。此外,團隊還與多所高校師生交流,發放四百余份問卷,舉辦劇本會,在實踐中檢驗成果、發現不足、找準方向、理清思路,為后期課題完善提供受眾支撐。團隊在實踐成果匯報中表示,目前已構建含“角色性格圖譜”“關鍵場景分鏡”“互動節點設計”的一體協調劇本框架,做到了兼顧歷史真實性與觀眾參與感。

(撰稿:武兆文、裔士燁 初審:羅文 二審:鄒佳靜 編輯: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