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聚焦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問題,在焊接人才培養體系構建、教學內涵建設、育人能力提升等方面開展系統性改革與實踐。專業建設注重思政引領,弘揚“四合文化”,強化學生行業特質培育;通過深入推進“三元驅動·四合融通·五核協同”的船舶焊接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為船舶焊接等行業輸送了大批綜合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焊接技術人才。
思政引領:熔煉“興船報國”精神
專業將思政工作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將海洋強國戰略、工匠精神融入教學案例,強化“為國奉獻”的使命感;打造“思想合心、行動合力、團隊合作、知行合一”的“四合文化”,培育學生“凝得齊心、煉得成才、固得下根、焊得成器”的特質。近3年,學生獲得省級以上思政榮譽10余項,連續多年獲評“江蘇省五四紅旗團委”。
“三元驅動”:推動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
一是價值引領,將家國情懷、職業認同和工匠精神深度融入教學,引導學生強化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使命擔當。
二是能力導向,緊扣焊接技術發展趨勢與崗位能力需求,構建“基礎扎實+技能突出+創新引領”的能力遞進式課程體系。
三是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推動課程內容對接崗位標準、教學過程對接生產流程、實訓基地對接企業現場,實現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四合融通”:構建系統化人才培養路徑
一是理念融合與學科融合。專業將教育理念與船舶焊接行業需求深度融合,形成“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實踐導向、服務行業”的育人理念。通過縱向夯實材料課程基礎,橫向拓展智能控制、信息技術等領域,動態優化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
二是資源整合。專業推行科教融匯和產教融合,依托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江蘇省先進焊接技術重點實驗室等平臺,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等行業龍頭企業,構建集課程教學、項目實訓、科研實踐于一體的教學資源體系。
三是機制結合。專業建立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教學機制,通過校企合作、師生共創、項目驅動等方式,與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等行業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培訓與聯合人才培養,實現“企業導師進課堂、青年教師入車間”的“雙向流動”。
四是目標契合。專業緊扣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圍繞焊接行業發展和學生成長需要,不斷優化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強化實踐環節,確保人才培養方向與國家戰略、行業趨勢一致。
“五核協同”:圍繞核心要素開展人才培養
一是知識傳授。專業緊貼行業需求,通過系統課程幫助學生掌握焊接核心理論,開設“焊接視覺傳感技術”等新課程,開發“船舶大合攏焊接”實驗課程。打通學科邊界,融合多個學科,構建覆蓋結構設計、工藝開發與質量檢測的跨學科體系。
二是能力培養。專業依托科研優勢,推動科研成果進課堂、進實驗、進項目,融入深潛器焊接、機器人焊接等前沿內容,打造“虛實結合、智能引領”的教學新模式,全面提升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
三是素質提升。專業通過人文課程、團隊訓練等環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借助海歸教授開展雙語教學,拓展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深化校企融合,構建“課內課外聯動、校內校外協同、教學科研同步”的育人機制。
四是技術創新。專業構建“校—省—國”三級創新競賽體系,深度參與智能焊接裝備研發等實際課題,激發學生創新潛能。近3年,學生在全國各類賽事中屢獲特等獎、金獎,并成功孵化多個焊接技術創業項目,形成了“以賽促學、以賽促創”的良好局面。
五是職業規劃。專業通過強化思政教育與工程實踐融合,提升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與責任感,并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就業指導。畢業生廣受行業歡迎,就業率保持在較高水平。
成效顯著:實現“三大突破”
一是人才影響力顯著提升。專業培養了多名船舶焊接技術骨干,畢業生參與了多項國家重大項目。
二是學生實踐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學生團隊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得國家獎項10余項,畢業生在船舶行業影響力穩居全國前列。
三是專業建設水平顯著提高。專業獲批國家一流專業、江蘇省品牌專業。
未來,江蘇科技大學焊接技術與工程專業將進一步推動焊接技術與人工智能、綠色制造的深度融合,為海洋強國戰略貢獻更多力量。(王儉辛 陳書錦 晏超)
相關鏈接: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