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至16日,由中國糧油學會指導,江蘇科技大學、南京財經大學、浙江農林大學及江蘇省糧油學會聯合主辦,鎮江市京口區金谷志愿服務中心承辦的“青春守護中國糧”2025年首屆糧食行業青少年科技文化夏令營成功舉辦。來自全國涉糧院校的學子們跨越鎮江、杭州、南京三城,通過科技實踐、農耕溯源、文化傳承三大維度,深度參與國家糧食安全建設實踐。
在鎮江段的行程中,中國糧油學會青年委員、我校糧食學院實驗中心主任關樺楠教授開展題為《智啟食界糧安天下》講座,為營員們系統闡釋“大食物觀”下食物來源的拓展路徑;走進中儲糧鎮江直屬庫,營員們實地見證了“綠色儲糧”的硬核實力——智能監測系統實現糧溫誤差≤0.5℃,恒濕環境持續保障儲糧品質,為當代糧油學子提供了寶貴的學習實踐機會;而在江蘇省翰雅農場,物聯網與水肥調控技術的結合、植物敲染非遺技藝的體驗,讓營員們深刻領悟到:科技與農耕文化的創新融合、現代旅游業與傳統種植業的復合發展,正是當代鄉村振興事業的“破局之道”。
在杭州市,營員們走進浙江農林大學食品中試車間,專業設備的嗡鳴與糧食的清香交織。營員們實地了解了食品烘焙、精釀啤酒、果汁生產線的實操,將課堂上的理論參數變成能觸摸的面包、能品嘗的啤酒、飲料。隨后在良渚遺址公園的萬畝稻田與臨安博物館中,營員們沉浸式體驗了璀璨的良渚文化——縱橫交錯的糧食灌溉水利工程、防潮防火的糧倉建設、記錄糧食容量的瓦罐,想象著良渚人“刀耕火種”的場景,從中感悟人類與糧食相依相伴的漫長歲月。在華東最大的智慧糧庫——仁和糧庫,技術員演示的AI糧情預測系統及糧倉實時智能監測系統令人驚嘆。儲糧倉前,大家觸摸著防潮隔熱的倉壁,聽老糧庫人講述從“肩扛手搬”到“智能值守”的變遷,在新老對比中體會“糧食安全”背后的代際傳承。

夏令營的最后一站,營員們來到南京繼續研學之旅。在2024年“中國最美村鎮”之一的芝山村,他們走進銅山紀念博物館與抗大第九分校舊址,在前輩戰斗過的圣地感受紅色革命精神的熏陶。隨后營員們與芝山村黨委書記李其軍、95后“新農人”技術骨干龍國剛展開親切交流,不僅學習了芝山村特色富硒產業與生物質炭土壤改良技術,更領會了當代中國青年學者扎根農村、奉獻農村、造福農村的偉大理想信念。交流結束后,營員們還體驗了采梨、采黃花菜等農事勞作,深切體會到農業工作者的艱辛與不易。
7月16日,結營匯報儀式在南京財經大學舉行。5組營員結合為期6天的調研,圍繞“智慧農業”“糧食產業鏈轉型”等前沿熱門話題進行總結匯報。匯報臺上,營員們精神昂揚,用精心打磨的PPT、詳實的數據向評委和師生們全景式呈現了研學收獲。從“科技賦能國家糧食儲備體系研究”“田間到糧倉:糧食供應鏈韌性與安全”,到“大食物觀”的多元實踐探索等,每一份成果都閃耀著青年學子對糧食科技的敏銳洞察。

隨后的結營儀式上,南京財經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唐培安向優秀營員表示祝賀并頒發證書,他鼓勵營員們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勇擔時代使命、志攀科技高峰。營員代表鄭方圓表示:“感謝此次夏令營的寶貴機會,未來我們會將這份從智能糧倉到非遺田野的經歷,化為守護中國飯碗的青春力量!”
首屆糧食行業青少年科技文化夏令營的順利舉行,通過形式多樣、寓教于樂的實踐教育,讓營員們深入了解糧食科技與鄉村振興知識,增強了糧食安全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相信未來,這些營員將成為傳播糧食科技知識、助力鄉村振興的新生力量,為推動我國糧食產業和鄉村發展發光發熱。
(撰稿:武兆文 劉楊浚 初審:張靜 二審:張馳 編輯:張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