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挖土豆、拔蘿卜、割韭菜……曾經風靡網絡的“開心農場”游戲場景,如今在江蘇科技大學“稼穡學堂”勞動教育基地里變成真實的汗水與歡笑。初夏時節,這片占地30畝的田壟綠意盎然,躍動著青春的身影,一場別開生面的“田間課堂”正在開講。
能源與動力學院2024級能源與動力大類專業學生張思悅彎著腰,興奮地舉起剛挖出的金黃色的土豆:“看,這顆比我拳頭還大。”不遠處,幾名男生正將成筐的蔬菜運往學校食堂,這些帶著泥土芬芳的收獲將加工成美味菜品,擺放在專設窗口,為全校師生送上免費的“豐收宴”。
“稼穡學堂”負責人任娜一邊講述著種植土豆技術要領,一邊嫻熟地示范采收技巧:“先掀開表層的覆蓋膜,再拔除莖葉,然后深挖土層……”學生們手持農具,仔細翻土。“原來,‘汗滴禾下土’是這種感覺。”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2024級建筑學專業學生邵娜用沾滿泥土的雙手捧著剛出土的土豆,道出真切的勞動體悟。
勞動的課堂,從田埂延伸到旁邊的露天廚房。清洗、削皮、入鍋翻炒……指導教師演示從食材到美食的全過程,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將普通的土豆雕刻成各種精美的作品,令人眼前一亮。“這樣的勞動課‘真香’!”經濟管理學院2022級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生楊夢軒贊嘆道。當勞動遇見創意,泥土里也能開出藝術之花。這場“泥土勞作—廚房實戰—藝術創作”的全流程實踐,正是學校創新勞動教育形式的生動體現。
自2022年成立以來,這片充滿生機的“稼穡學堂”已成為江蘇科技大學勞動教育的閃亮名片。2022年,江蘇科技大學后勤管理處統籌規劃校園空間資源,將該校長山校區西門兩側預留的30畝空地劃分為學院勞動“責任田”。在這里,學生們在輔導員和農耕技師帶領下開啟“沉浸式”農耕之旅,從翻土播種、除草收割,到學習種植技巧、觀察作物生長習性,全程參與。基地形成了“理論講解—實踐指導—思政浸潤”的協同育人機制,由農耕技師、學科教師、輔導員組成“三位一體”師資隊伍,共同打造這個集教學、實踐、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
任娜介紹說,課程設計以農作物生長周期為主線,涵蓋全流程實踐環節,一般不低于7個學時。“學生可習得生物學、生態學、營養學等知識以及烹飪技藝,跨學科知識在真實勞動場景中交匯,真正將‘勞動創造價值’的核心素養深植學子心中。”
浸潤式育人帶來的成長,清晰可見。糧食學院2021級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張冠告訴記者,第一次下地手忙腳亂,滿身泥巴,心里直打退堂鼓。“可當在食堂窗口看到自己親手種出的蔬菜變成盤中餐時,強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與此同時,“稼穡學堂”精心打造“二十四節氣與農事”“大手牽小手共享勞動美”校園豐收節、田間微黨課等系列品牌活動,構建豐富立體的勞動教育實踐矩陣。該校后勤管理處處長薛泉祥說:“我們的目標,是讓勞動教育真正‘活’起來,充滿生命力。”
“目前,學校正以勞動教育為支點,將‘五育’并舉貫穿到人才培養全過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該校黨委常委、副校長胡愛祥表示,江蘇科技大學將持續加大對“稼穡學堂”的投入與支持,引導更多的學生從方寸課桌走向廣闊田野,努力打破“田間=辛苦”的刻板印象,讓青年學子在泥土的芬芳里擦亮成長底色。
相關鏈接:江蘇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