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上午,江蘇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50余名研究生志愿者走進鎮江市第三中學,開展“非遺剪紙進校園·徐州文脈潤三中”主題文化活動。通過“歷史溯源+技藝實操”的雙軌模式,青年學子以非遺為橋,為中學生們開啟了一場沉浸式傳統文化體驗之旅,讓千年剪紙藝術在校園煥發新生機。
溯源千年:剪紙里的徐州文化密碼
活動伊始,船海學院研究生陳騰以圖文并茂的微課形式,帶領三中學生穿越徐州剪紙的歷史長廊。從漢代“金銀平脫”技藝的起源到明清民俗剪紙的繁榮,從“喜鵲登梅”“龍鳳呈祥”的吉祥符號到《百鳥朝鳳》《運河帆影》的當代創新,一幅幅經典作品投影于屏幕,勾勒出徐州剪紙“粗獷不失精巧,古拙兼具靈動”的藝術特質。
“原來剪紙不只是窗花,更是記錄農耕文明的生活史詩!”初一學生李萌在筆記上寫下感悟?,F場展示的徐州剪紙非遺傳承人王桂英作品《豐收圖》引發驚嘆——層疊的麥浪、歡躍的農人、盤旋的燕子,全部由一張紅紙一氣呵成,展現“一剪乾坤”的東方美學。
指尖生花:中學生初探非遺技藝
實操環節,50名研究生志愿者化身“非遺助教”,與中學生結成“1對2”創作小組。在志愿者湯建基的引導下,紅紙折疊、鉛筆勾線、剪刀游走……看似簡單的步驟卻暗藏巧思,志愿者細致講解鋸齒紋剪裁要領與花瓣弧線運力技巧。初一年級三班學生王梓軒成功剪出對稱的“雙魚戲蓮”作品,生動展現剪紙的藝術表現力;另一組學生則以波浪紋裝飾船身,創作出“揚帆起航”主題剪紙,將現代創意與傳統紋樣深度融合,呼應船海學科特色。

文脈傳承:高校與中學的“非遺接力”
鎮江市第三中學席老師表示:“高校資源下沉中學課堂,讓非遺教育突破‘展覽式’傳播,真正激活了青少年的文化認同。”船海學院輔導員黃妍強調:“本次活動是學院‘非遺進校園’品牌項目的深化。未來將持續聯動中小學,開發‘非遺+科技’‘非遺+美育’系列課程,讓傳統文化在青年心中扎根生長。”
夕陽映照下,中學生們手捧剪紙作品與志愿者合影,紅紙翻飛如蝶,笑聲瑯瑯如歌。當徐州剪紙的古老紋樣遇上青春指尖,當高校的學術能量注入基礎教育,這場跨越千年的“非遺接力”,正為文化傳承寫下最生動的青春注腳。

(撰稿:黃妍 初審:羅文 二審:鄒佳靜 編輯: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