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土豆揮汗如雨、烹土豆創意紛呈、雕土豆妙手生花……5月26日,學校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稼穡學堂”的田壟間躍動著青春的身影,在這片占地30畝的農耕園里,一場以“腳踩泥土,致敬耕耘”為主題的沉浸式勞動教育實踐課正火熱開展,通過“泥土勞作-廚房實戰-藝術創作”全流程實踐,師生們在躬身實踐中感受勞動之美,于雕琢創意中領悟勞動真諦,共同致敬耕耘精神。
躬身稼穡:泥土里尋“寶”
“沒想到自己種下的土豆能收獲這么多!”首場“土豆盲盒”開采活動在飛揚的泥土中開啟。稼穡學堂指導教師任老師首先帶大家回顧了一下種植土豆的技術要領,然后為大家示范挖土豆技巧:“先掀開表層的覆蓋膜,再拔除莖葉,然后深挖土層……”50余名學生手持工具踏入田間,在任老師的指導下盡情翻土尋“寶”。

“這里!這里藏著一窩!”同學們的歡呼聲此起彼伏。每人需挖掘3顆土豆,看似簡單的任務卻讓參與者體驗到“從土里刨食”的艱辛與樂趣。能動學院的王軒昂同學蹲在田埂邊,用沾滿泥土的雙手捧著剛出土的土豆:“原來課本里‘汗滴禾下土’是這種感覺,這些帶著體溫的土豆比超市貨架上的珍貴百倍。”


據任老師介紹,這批有機土豆從播種到成熟歷時5個月,當日采收的土豆將零損耗轉化為后續環節素材。參與該環節的同學都可獲得相應的工時獎勵,這一福利也激發了同學們的參與熱情。

帶著沾滿泥土的收獲,在稼穡學堂田埂邊的露天廚房里,來自能動、土建20余名學生圍在灶臺前,削皮聲、熱油聲、鍋鏟碰撞聲點燃了勞動的第二幕。

“要讓土豆絲脆而不生。”任老師穿梭在灶臺間,現場演示從清洗、削皮到烹飪的全流程,手把手指導學生手持鍋鏟、控制火候,金黃的土豆在熱油中翻滾出豐收的香氣,師生共品勞動成果,洋溢著收獲的喜悅。現場一名同學抹著額頭的汗珠笑道:“現在才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真正分量。”

此次將“灶臺”搬到“田間地頭”,是學校創新勞動教育形式的生動實踐。指導老師表示:“我們希望學生通過雙手創造價值,在汗水中讀懂責任與感恩。”從春耕播種到豐收烹飪,學生們全程參與土豆生長的自然循環,既掌握了農業知識,又在協作中培養了團隊精神,更通過“從土地到餐桌”的完整體驗深化了對勞動價值的認知。

隨后,一場別開生面的“土豆雕刻展”讓人驚嘆勞動教育的另一種可能。同學們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將普通的土豆雕刻成各種精美的作品。憨態可掬的萌寵、綻放的花朵、抽象的藝術等創意十足的作品紛紛誕生,令人眼前一亮。

經管學院的同學捧著自己的作品說:“當勞動遇見創意,泥土里也能開出藝術之花。”評委們根據作品的創意、技巧等方面進行打分評選,最終決出一等獎2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5名以及優秀獎15名。

“這不是簡單的勞動課,而是一場跨學科的美育實踐。” 來自經管學院晨曦義工站的一名學生感慨道:“勞動教育不是機械重復,當土豆變成藝術品,大家才真正懂得‘萬物皆可創造’的真諦。”
據悉,“稼穡學堂”自2022年建成以來,通過開展“二十四節氣與農事”系列主題活動、校園豐收節、田間微黨課等,累計6723余人次通過“做中學”領悟勞動真諦,打造了具有江科大特色的勞動教育品牌。這場從田間到指尖的教育實踐,正為新時代勞動教育寫下生動注腳。
(撰稿:張靜 初審:程鵬 二審:丁紅 終審:周春燕 編輯:程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