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決策部署,切實提升青年學生勞動素養與社會責任感,4月26日,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走進鎮江大路鎮沙腰河農場,開展"’船‘承匠心助力鄉村振興,力行青春錨定時代‘興’人"勞動教育活動。以沉浸式農耕體驗、專業化技能實訓為重要載體,全力構建"學農知農、實踐強能、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積極探索勞動教育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的創新路徑,為培育新時代高素質人才注入強勁動能。

田園躬耕:厚植農耕文化新體驗
在沙腰河農場“田間課堂”,農場技術人員化身導師,手持特制Y字形插苗器,圍繞紅薯苗移栽開展教學,重點講解“Y字形分叉固定苗根、斜插保持苗體露出十厘米”等核心技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實踐,分工完成布苗、精準移栽與定根水澆灌工作。通過沉浸式農耕體驗,學生不僅掌握了傳統種植技能,更深刻體會到鄉村振興需腳踏實地的付出,進一步強化了服務鄉村發展的責任意識。
機械賦能:解鎖現代農業新技能
紅薯苗移栽結束后,學院利用農場現代化農業裝備開展實踐課程。技術專家系統講解耕地機、播種機等設備的構造原理、操作規范及安全規程,并現場演示高效作業流程。學生分組實操,在調整行進路線、觀察種子投放過程中,深入了解現代農業機械工作原理,切身感受到科技對農業生產的革新作用,充分認識到知識技術在勞動實踐中的重要價值。
黨建領航:紅色基因融入勞動實踐全程
活動全程融入黨建元素。船海本科生第一黨支部黨員開設“田間微課堂”,通過黨史故事分享、鄉村振興政策問答,將紅色教育融入行程;在田間成立臨時黨小組,結合“南泥灣精神”“北大荒精神”等紅色勞動故事開展“田間黨課”;前往設備實訓場地途中,黨員圍繞科技興農政策,探討專業知識服務農業現代化路徑,推動黨建與勞動教育深度融合。
成果共鑒:升華勞動育人新內涵
實踐尾聲,學院組織成果展示與交流活動。學生分享勞動感悟,以剩余紅薯苗及自然材料創作“勤耕不輟”等主題藝術作品,將勞動實踐與藝術創作有機結合。農場負責人高度評價學生的專業素養與團隊協作能力,認為活動充分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勞動風采。

此次由船海本科生第一黨支部與海風義站聯合開展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通過“田園躬耕”傳統農耕文化浸潤、“機械賦能”現代農業技術實訓、“成果共鑒”勞動精神升華的系統化設計,將“田間課堂”黨建創新形式融入勞動教育,構建起理論與實踐結合、傳統與現代交融、知識與價值共生的立體化育人模式,實現勞動教育在思想鑄魂、實踐強能、創新育智等多維度的深度落地。
未來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將持續深化校地協同育人機制,創新“勞動+黨建”“勞動+思政”融合模式,開發更具時代特色與學科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引導青年學子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初心使命,以黨建引領推動新時代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和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撰稿:丁安東 孫賀 初審:張靜 二審:張馳 編輯:張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