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下午,南京大學團委副書記、校仲英青年學者陳海懿副教授應邀來校,在夢溪校區演講廳為剛入學的新生帶來了一場以《十四年抗戰的艱辛歷程與精神積淀》為題的“大思政課”。此次活動由馬克思主義學院、海洋學院、計算機學院、糧食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共同舉辦,馬克思主義學院闞為副院長主持報告會。

陳海懿是國內抗戰史學界走在前沿的“90后”學者,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黨史研究》等頂級期刊發表了多篇抗戰史和戰后歷史遺留問題的前沿成果。他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為切入點,系統講解了“認識日本與日本的大陸政策、九一八事變與中國抗戰起點、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日戰爭、作為中流砥柱的中國共產黨”五大問題,史料詳實,邏輯嚴密,史論結合,引人深思。
在深入講解歷史的基礎上,陳海懿詮釋了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向世界充分展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他強調,偉大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新時代傳承與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尤其需要從歷史中汲取前進的力量。

闞為在對本場“大思政課”總結時指出,放眼十四年抗戰的實踐方能領會偉大抗戰精神的偉力;分析十四年抗戰的關鍵歷史事件,才能看到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的歷史主動。深入研究抗日戰爭史,有助于更深刻地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大會上重要講話的道理、學理和哲理。
本場大思政課在學生中產生了很好的反響,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研究生魏笑月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深入了解抗日戰爭的過程與細節,方能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團結偉力。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如何以不折不撓的精神應對挫折,如何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都值得深思”。海洋學院水聲工程專業學生王羽璇說:“屋外陽光正好,街上車水馬龍,這國泰民安的模樣,正是當年無數先烈用犧牲換來的。作為水聲工程專業的學生,我能理解‘強國必須強軍’的意義,往后定要學好專業知識,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
(撰稿:陸佳妮 周盟 初審:羅文 二審:鄒佳靜 編輯:羅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