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20日,由中國蠶學會主辦,我校生物技術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桑蠶科學研究中心承辦,蘇州大學、江蘇省蠶絲學會、農業農村部蠶桑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蠶桑與畜禽生物技術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江蘇科技大學)協辦的中國蠶學會2025年蠶病理學與病蟲害防控學術研討會在我校召開。校黨委常委、副校長、中國蠶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李木旺,中國蠶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蠶絲學會理事長周謙出席會議并致辭。蠶生理病理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貢成良主持開幕式。來自國內科研院所、高校、推廣部門、企業等相關單位120余位代表參加會議。
開幕式上,李木旺代表學校向遠道而來的各位領導、專家學者、業界同仁表示歡迎,重點介紹了學校的歷史沿革、辦學特色以及取得的成績。他指出,蠶病對蠶桑產業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綠色、安全生產始終是蠶業生產重要議題,蠶病防控技術的升級將助推蠶業高質量發展。希望大家暢所欲言,積極交流合作,推進技術研發與產品創制,服務于全產業鏈發展;希望青年學者努力進取,早日成為蠶業科學的中堅力量。
周謙強調,我國蠶絲產業正面臨綠色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病蟲害防控是蠶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更是守護“絲路瑰寶”的核心命題。會議主題直面產業痛點,彰顯科技擔當,必將為破解蠶病防控瓶頸注入強勁動力;期待進一步推動蠶桑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為守護千年蠶韻、賦能鄉村振興書寫蠶業科技工作者的時代答卷。
會議就分子病理學研究、蠶病綠色防控技術、農藥中毒及防控、新型蠶藥、智能化技術在蠶病防控中的應用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研討。貢成良和吳萍主持大會報告,來自江蘇科技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西南大學、浙江大學、蘇州大學、安徽農業大學等單位的8位知名專家分別作題為“BmCPV編碼的microRNA及其功能”“桿狀病毒入侵的密鑰:GP64膜融合的down-up變構三步曲”“我國蠶桑病害'一庫一網'建設的意義與倡議”“機械化養蠶環境微生物探究及蠶病綠色防控”“病毒基因組中的'暗物質'-病毒微肽”“基因組編輯驅動的家蠶抗病素材創制”“桑螟綜合防控技術研究”“家蠶中腸應答BmNPV侵染的機制”大會報告。
交流報告分別由李田、鄒宇曉、胡小龍、董戰旗主持,來自西南大學、江蘇科技大學、廣西壯族自治區蠶業技術推廣站、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蘇州大學、江蘇大學、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蠶桑蜜蜂研究所、東臺蘇浙蠶桑研究所、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等全國各地的19位專家代表作交流報告。現場討論熱烈,與會代表就蠶病理學的基礎研究、病蟲害防控、技術應用及產業化難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與會代表還參觀了江蘇科技大學校史館以及生物技術學院蠶桑基地,在校史館,代表們了解了學校在船舶、蠶桑等特色學科的發展歷程;在蠶桑基地,專家們觀摩了新品種選育、病害防控等技術示范,并對學校的產學研融合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本次研討會旨在為國內蠶病理學研究搭建高水平交流平臺,助力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未來,學校將繼續深化合作,推動學科交叉與技術創新。
(撰稿:邵作敏 初審:張靜 二審:張馳 終審:毛暉 編輯: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