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簡介】蔡睿眸,廣船國際有限公司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中國船舶集團公司首席專家,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始終站在船舶研發和設計技術第一線,先后主持、參與了多型半潛船、化學品船、成品油輪、客滾船、科考船、養殖裝備及特種船項目研發、設計和技術攻關工作。鎮江船舶學院1985級三系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校友。

【船型簡介】“極地”號破冰科考船是完全由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新一代破冰科考船,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借鑒了“雪龍”號、“雪龍2”號的經驗,設計初衷是為滿足更加多層次的科考任務需求。該船總長89.95米,型寬17.8米,型深8.2米,設計航速15節,排水量約5700噸,續航力為14000海里。該船是一艘滿足無限航區要求、具備全球航行能力、能夠在極區大洋安全航行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破冰調查船,一次補給可以保障全船60人在海上生活80天。“極地”號也是中國船級社(CCS)頒發的首艘“ACC-POLAR(-30℃)”低溫防寒符號的科考船,冰區加強等級為PC6,船艏向破冰能力為0.8~1.0米厚當年冰,破冰航速1.5kn~2kn。冬季可航行于黃、渤海海域破冰,進行冰區海洋環境監視、海冰測量以及兼顧冰區救助;夏季可進行極地和深遠海調查。除了有傳統的科考工具和設備外,“極地”號還可搭載無人機、無人船、水下自主機器人等各類地球物理調查設備,能夠承擔大氣、海冰、水體、地球物理等環境基礎綜合調查觀測研究任務。該船的成功交付,意味著我國通過破冰需求的高、中、低搭配,自主構建了完整可靠的科考平臺,標志著我國整個冰區的科考體系向著系列化、多樣化的方向又邁進了一大步。
央視新聞報道“極地”號命名交付
2023年12月29日,“極地”號破冰科考船首次公開亮相;2024年1月出塢下水;2024年6月24日,在廣州南沙正式命名交付,開始承擔科考任務。2024年8月初,“極地”號出海開展科考,歷時51天,行程9793.6余海里,經過近2個月現場作業,順利完成任務返航。2025年2月,“極地”號首次執行渤海冬季綜合調查航次任務,深入遼東灣海冰區開展新一輪科考,2月22日完成任務順利返航。
從“嘉庚”號到“極地”號的深藍跨越
2017年3月28日,由蔡睿眸擔任船廠總師及項目經理建造的全球先進科考船“嘉庚”號簽字交船,該船集“潔凈、安靜、通用、綠色”于一身,達到了當年世界同類型科考船先進水平,交付后成為我國深遠海科學考察的主力船之一。
“有蔡總在,我們心里就踏實。”團隊技術經理曾蕓先說。“嘉庚”號技術含量高,建造難度大,蔡睿眸專門組織成了9個專項技術攻關小組,解決了振動噪音、重量重心的控制等關鍵技術,使得該船成為中國第一艘取得挪威DNV船級社Silent A+S水下靜音符號的科考船,被形容為“行船時連睡覺的魚也不會被吵醒”。蔡睿眸也因此獲得了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科學進步獎、中國海洋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及中船工業集團第四屆勞模稱號。

挪威DNV船級社頒發水下輻射噪聲證書儀式
有了建造“嘉庚”號時積累的豐富經驗,2022年,蔡睿眸再次掛帥擔任“極地”號破冰科考船的船廠總師。“嘉庚”號歷時3年建成,其排水量比“極地”號破冰科考船小,而“極地”號的建造時間只有26個月,這意味著蔡睿眸及其團隊成員需要不斷挑戰極限。在建造過程中,蔡睿眸帶領項目組狠抓前期策劃和重難點技術攻關,與各專業團隊群策群力和時間賽跑,僅用23天就實現主船體成形,全船7個總組段全部按計劃實現總組,于2024年6月24日順利命名交付。該船的成功交付,意味著我國通過破冰需求的高、中、低搭配,將整個冰區(包括南北兩極)的科考體系系統化,自主建立了完整可靠的科考平臺,能夠滿足國家未來深遠海和極地的海洋科學技術發展需求。
半潛船系列的中國智造革命
長期以來,半潛船的設計、建造一直為國外所壟斷,為打破技術封鎖,蔡睿眸勇挑重擔,著手開啟半潛船設計建造工作。他至今回憶起時仍感慨:“1.8萬噸半潛船為當時我國首次研制,列入國家重點攻關項目,許多新的建造技術顛覆了我們此前的認知,但我們只有勇往無前的念頭。”
從1999~2022年,蔡睿眸先后擔任2~10萬噸級系列半潛船的船廠總師,通過大膽創新、迭代升級,實現了我國半潛船從跟跑到世界領跑的飛躍。其中,在5萬噸半潛船上,蔡睿眸團隊突破了極地運營、智能船舶、快速壓排載及調載、高集成度萬級通道國產自動化系統、國內自主開展動力定位FMEA分析和試驗等關鍵技術,極大提高了國產化率,確保高質量按期交船;在8萬噸半潛船上,蔡睿眸帶領團隊創新性首次采用國產自主成套大功率2臺異步電機+齒輪箱+推進器+螺旋槳的電力推進方案,進一步提高國產化率,縮短了電力推進系統的供貨周期,降低了主推進系統的采購成本,確保了高質量按期交船。隨后,蔡睿眸凝練該系列船建造經驗,帶領團隊一起編寫了“半潛船集中報警控制監控系統設計要求”“半潛船載貨區域結構設計方法”等標準,現已被廣泛推行。

“目前廣船國際已經成為全球建造半潛船最多的船廠,大約建造了全球40%以上的半潛船,蔡睿眸為此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與蔡睿眸共事的同事們說:“他不僅是技術專家,也是出色的項目管理者。”因蔡睿眸在建造半潛船系列船型中的突出貢獻,他先后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科學進步獎一等獎、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獲“2022年度中國船舶集團個人突出貢獻獎”。
從實驗室到船甲板的匠心傳承
“母校被譽為造船工程師的搖籃,一線造船實踐是培養出色造船工程師的必由之路。”1985年,蔡睿眸就讀于鎮江船舶學院(江蘇科技大學前身)三系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據他回憶,學校重視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教學計劃有下廠實習這一環節,同學們在四年中要到工廠實習一到兩次。學校曾組織學生上船跟著工人師傅學習實際操作,當時有位師傅說“每個焊縫都關乎生命”,這句話讓大家肅然起敬。此外,學校還開設實驗課,老師們編寫專門的實驗大綱和指導書,實驗室常年對學生開放,方便課堂上來不及完成實驗的學生在課余繼續攻關,這大大鼓勵了同學們向感興趣的領域自主探索。
“在大學歲月里,最難忘的是我的班主任程康老師。”蔡睿眸說:“剛入學時懵懵懂懂,是程老師指明了我人生努力的方向,教會我勞逸結合的學習方法。”程康老師不僅為他打開專業認知的窗口,而且循循善誘,教會他在進行技術創新時既要有做實驗時的專注,也要有跳出技術看問題的視野。“真正的技術突破,產生于國家需求與工程師創造力的交匯點。”這種匠心成為蔡睿眸日后攻克種種難題的關鍵。
近年,蔡睿眸作為船廠電氣總師,在Stena49900噸甲醇雙燃料化學品/成品油輪上,采用改變阻尼的技術方案,解決了軸帶發電機共振的世界性難題,使得該船入選英國皇家造船工程師學會發布的“杰出船型世界明船錄”,進一步鞏固了公司化學品/成品油輪的領導地位,提高了公司在新能源船舶市場的競爭力。
“感謝母校和恩師對我的培養。”蔡睿眸說:“作為造船工程師,我深知這份事業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基礎、嚴謹的工程思維,更需要永不言棄的探索精神。希望同學們在校時學好專業知識,日后加入我們這支深藍隊伍。”
(口述:蔡睿眸 采訪、文字:程鵬 供圖:蔡睿眸)



